“燕赵楷模”曲宪忠:有了初心,就是一辈子的事

来源: 浏览:2356


“燕赵楷模”曲宪忠:有了初心,就是一辈子的事

在全省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日前,省委宣传部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发布河北省“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的模范”曲宪忠同志先进事迹,并追授他“燕赵楷模”称号。

曲宪忠生前曾任原省林业厅(现省林草局)副厅长、巡视员等职,是河北省著名果树专家。

10年前,他离开繁华的省会,把根扎向贫困人口达17.1万的威县,带领当地农民种梨、卖梨,每年都在威县奔忙300多天。

如今,他倾尽热血浇灌的10万亩沙荒地,已变成亩均收益上万元的高标准梨园,“威梨”产业带动当地14个乡(镇)226个村的8万余名农民收租金、挣薪金、拿分红,年人均增收2万元。也因此,他被尊称为10万亩“威梨”产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有了初心,就是一辈子的事——一句看似普通的大白话,却是曲宪忠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不图名、不图利,就想用退休前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为老百姓做点儿事”

2005年,曲宪忠退休了,却比上班还忙。

辛集、藁城、行唐、井陉……或主动调研,或应邀前往,曲宪忠奔赴各地义务传授经验,进行林果技术推广。

威县退休干部苏桂珍曾任县林业局局长,早年与曲宪忠有过交集。2012年,她和几位老科技工作者在草楼村建了一个梨园试验田,请来曲宪忠到场指导。威县主要领导诚恳相邀,邢台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市林业局等单位负责人也当起“说客”,都希望他能留下来,帮助威县发展梨产业。

10年前的威县,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沙河畔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土地沙化严重,农民收入微薄。

家有90多岁的老母亲,老伴身体也不好,家人不放心他一人在外操劳……虽有些犹豫,但贫困县的落后面貌和基层干部群众拔“穷根”的热切期盼,深深触动了曲宪忠。

“我不图名、不图利,就想用退休前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为老百姓做点儿事。”2013年1月,曲宪忠毅然接过威县经济林建设高级顾问、梨产业首席专家的聘书。

一到威县,他顾不上去临时住所,冒着严寒直奔西沙河畔。

踩着沙荒地,曲宪忠一边走访一边思索。

历史上,这里曾种过传统鸭梨、雪花梨,因收益不佳,梨树几被砍伐殆尽。

从零起步,谈何容易?

曲宪忠带着威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实地踏查了西沙河沿岸的90个村庄,跑遍了省内外各个梨果主产区。

经过反复论证,他们最终决定在西沙河两侧建设10万亩梨产业带,主栽秋月梨、新梨7号、雪青梨、红香酥梨4个优良品种,塑造“威梨”品牌,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亚洲知名的梨果生产出口基地”。

“不建则已,建就建高标准梨园。暂时省事省力,将来没出路。”曲宪忠说,“咱绝对不能干那种等咱走后梨农砍树的事。”

从这一刻起,沉睡多年的沙荒窝,醒了。

“曲老打心眼里热爱林果事业,千方百计让林果产业造福于民。”河北省林草局原果桑处处长韩振庭退休前与曲宪忠共事多年,“在曲老这儿,有了初心,就是一辈子的事。”

1968年,曲宪忠从河北农业大学果蔬专业毕业,来到迁西县农林局工作。迁西是中国板栗之乡,唐山唯一的纯山区县。曲宪忠从基层技术员干起,整天和群众在一起摸爬滚打,最了解大山的脾性。“既要长叶子,也要挣票子”,曲宪忠和干部群众探索出“围山转”人工造林新模式,成为荒山综合治理的典范。

在唐山,曲宪忠先后担任迁西县农林局局长、副县长,唐山市委农工部副部长、市林业局局长,尽管职务几经变动,但一刻未曾离开挚爱的林果事业。

1991年,曲宪忠由唐山调任省林业厅副厅长,依然冲锋在前,扛责在肩。他和同事推动经济林产业结构调整、树体改造和品种改良1000多万亩,全省果树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列全国第一、第二位。

“心如果不老,咱干事就不输年轻人”

宜家农场千亩梨园是威县梨产业园区引进的第一个外地项目,负责人崔建华之前在北京从事建筑设计。

“准备建梨园时我啥都不懂,全靠曲老手把手地教。”崔建华说,建园前,为测土样,曲老从石家庄专程赶来,不顾舟车劳顿,一下车就拿起工具,带着技术人员探查、打坑、挖土、取样……一道道工序完成后,天已经黑了。他挽留曲老吃口饭再走,曲老说,“你们刚创业,每一分钱都该用在刀刃上”,坚持饿着肚子返回县委食堂。

曲宪忠为梨园免费服务,梨园遇到技术等问题时,他随叫随到。

“不管天寒地冻还是烈日当空,每次都是来了就干,干完就赶往下一站。”崔建华说,从选什么品种、怎么种、怎么管,到培养技术工、发展果品礼盒等,都是曲老帮着操持。

“在曲老身上,我深深感受到老党员那种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崔建华记得,2022年天气最热时,曲老又来到梨园,在梯子上爬上爬下,和技术员一起探讨技术问题,“曲老汗水滴答滴答地往下掉,背心都湿透了,劝他歇歇也不听。”

平时,曲宪忠和蔼可亲,但在梨产业发展上,他却严肃认真,甚至在梨园当众发过两次火。

一次是总面积2000亩的海升梨园初建之时,曲宪忠既当总工又做监理。新梨苗浇水必须及时,忙到晚上,大家劝他回住处休息,他临走时叮嘱必须连夜浇。第二天凌晨3时多,曲宪忠放心不下又赶回梨园,发现没浇完就停了,顿时发火,当场给有关负责人打电话召回人手,直到把活干完。

还有一次,是建园之初,张营乡后张庄梨园没遵循技术规程要求,在梨树间套种了西瓜,这样看似能多些收益,但会因西瓜争肥而影响梨果品质。曲宪忠知道后,安排梨产业办公室负责人李涛监督拔掉。因拔得不彻底,曲宪忠当众发火,现场盯着把剩余瓜秧全部清除。有人劝他也给干部们留点面子。他说:“凡事就怕认真,如果照顾情面,心存顾忌,那就啥也干不好。”

品质是魂,品牌是金。为了擦亮“威梨”品牌,曲宪忠没少费心。

南侯伶仕村的霄海合作社梨园距西沙河梨产业园核心区有半小时车程。2016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吕元宵牵头承包了村里的230亩沙土地,决定加入种梨行列。曲宪忠隔三差五来一趟。2022年,梨园亩产超过2000公斤,2023年将进入丰产期。

吕元宵说,2022年经销商来到地头想早点摘梨抢占市场,曲老专门叮嘱他,不熟不能摘,不要因眼前一点小利而砸了“威梨”大招牌。

梨园边上有两棵系着标识的梨树,枝条舒展茁壮,透着一股精气神。“这是曲老亲手管理的教学样板树,也是我们的‘金招牌’,技术人员照着这两棵树学,长出来的梨果就是‘金果’!”吕元宵说。

吕燕亮是威县农业园区技术干部,也是曲宪忠的助手。他说,曲老的工作状态是“早上五点半、中午带着饭、晚上连轴转”,不是在路上,就是在梨园,一辆车10年跑了30多万公里。

一路艰辛一路歌。仅用6年,威县就建成标准化梨园200余个,成为全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梨产业新兴县、全国秋月梨和新梨7号规模化种植面积最大的基地县。现在,曲宪忠优化完善的现代化梨园建设管理模式,已辐射推广到全国26个省份的50余万亩土地。

董占坤退休前曾是威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与曲宪忠非常熟悉。“曲老跟我说,人老心不老,树老根不老。心如果不老,咱干事就不输年轻人。”董占坤说,“曲老站位高,看得远。他一方面倡导梨农建立专业合作社,抱团作战大发展。另一方面,带头招引梨果深加工项目,让‘威梨’供不应求,品牌深入人心。”

风景变“钱景”。曲宪忠提出将“梨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策划举办“梨乡花海”马拉松赛等多种文体活动,加速梨产业与乡村文化、休闲旅游深度融合。

梨果甜,梨农富。

这几天,威县司家庄的村民司春发,正忙着给自家5亩梨树疏果、套袋。以前,家里债台高筑,现在一亩年均收入过万元,梨园成为他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得好好干,否则对不住曲老。”他与曲宪忠因梨结缘,“要不是曲老,我八成还吃着低保呢!”

过去,红龙集村沙土不养人,贫困人口多,51岁的胡瑞允家里一度入不敷出。他把地流转给龙集梨园后,又跟着曲宪忠学技术,现已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土专家”,每月收入4000多元,加上爱人在外打工,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没有曲老就没有我家的好日子!”

10年间,“威梨”声名远播,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50余项,还摆上了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餐桌。“威梨”区域公用品牌被评为全国最受欢迎的梨区域公用品牌10强之一。

2022年,威县初步建成现代化的生产、冷链物流、品牌营销链条。全县梨果产量达14万吨,全产业链年产值17.5亿元。

威县县委书记崔耀鹏动情地说,曲老十年如一日把威县当成家、把梨农当成亲人,他是干部群众心中“不是威县人的‘最美威县人’”!

“我就是播种机,希望播撒过种子的地方,都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受聘威县之初,曲宪忠就考虑到培养一支技术人才队伍。他几次带队到河北农业大学精挑细选大学毕业生,跟他一起在威县发展梨产业。

威县梨产业办公室的赵旗便是其中一员。“跟着曲老,既学技术,又学做人。”他说,别看曲老年龄大了,但思维新潮,在梨树管理方法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曲宪忠将原来的秋季带木质芽接,调整为丁字型芽接,极大提高了果树成活率;梨树的枝条扭梢一直是公认难题,他与国内外专家探讨并亲自试验,发现早晨6时扭梢效果最好;探索创新杜梨苗木建园方式,实现了当年栽植、当年嫁接、当年成活、当年成园,许多专家看后都赞叹不已。

老家保定的尹晶晶也是曲宪忠从河北农业大学招来的毕业生,她一直跟着曲宪忠学习,如今已在威县安家。“曲老师对梨园管理标准高要求严,对梨农、对我们却总把身段放得很低。”尹晶晶说,曲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她受益终身,“我们要接过曲老师的担子,把‘威梨’这个产业做得更长久。”

“我就是播种机,希望播撒过种子的地方,都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曲宪忠影响带动下,一大批专业人才落户威县,搭建起全面覆盖梨产业带发展的人才体系。

每年,曲宪忠都会多次组织培训授课。为了保证授课效果,年迈的他拜青年人为师,学会了照相、修图、课件制作等技能。照相机、笔记本电脑是他随身携带的两样“宝贝”,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他说,给农民授课有时专业语言不好懂,视频图片更直观。

曲宪忠的住处有一个柜子,里面存满了自己刻制的光盘和40多册笔记本。他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果农学习、向一切值得学习的人和事学习。

曲宪忠还创新农民职称评定改革,坚持“四重五不唯”评定原则,即重品德、重实绩、重能力、重贡献,不唯地域、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论文、不唯奖项。截至2022年底,威县已评定农民技术员812名、农民助理技师86名、农民技师21名,培养出一大批“草木才子”。

现在,威县每万亩梨树有一名高级技术人员,每千亩梨树有一名中级技术人员,每百亩梨树有一名初级技术人员,“村村都有技术员、户户都有明白人”。

“无论在岗还是退休,始终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

“工作有退休时,但党员身份永远不会退休。”省林草局人事干部处二级调研员宋翊,说起曲宪忠打心里敬佩,“曲老守纪律讲规矩,无论在岗还是退休,始终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曲宪忠退休后买了一辆二手汽车,从没向单位要过公车。他非常注重政治学习,认真研究领会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生怕在思想上、观念上落后于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的“三会一课”、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各项活动,他总是积极参加,即使下基层无法到场,也会主动询问内容,自学补课。

省林草局办公室主任耿利锋回忆,曲老退休后应邀参加过一些社会活动,但是从不拿一分钱的专家费,餐饮、住宿等方面也决不搞特殊。

“曲老懂政策,常把学习体会深入浅出地讲给梨农,从脱贫攻坚讲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讲到共同富裕。”董占坤说,曲老把自己看得轻,把老百姓看得重,生怕梨产业发展不好让老百姓有意见。

“为我们当了10年‘保姆’,曲老没吃过我们一顿饭。”威县沃隆梨园负责人宋德兴深有感触,“不是说老人家不近人情,他怕吃饭的口子一开都来请。曲老对我们说,你们有个好收成,比请我吃饭还高兴!”

明武合作社负责人司明武至今忘不了,有一次,他精心摘下了一小袋梨让曲老拿回家,曲老坚辞不受,最终只拿了一个,然后用小刀切成几块分给大家一块儿品尝。

鉴于发展“威梨”产业的突出贡献,曲宪忠荣获2017年河北省政府质量奖个人奖,配发的还有3万元奖金。他说:“这份成绩是在威县做出来的,我不能拿这笔钱,它属于‘威梨’产业。”于是,威县顺势设立“曲氏创新贡献奖”,曲宪忠又将威县发给他的奖金全部捐出来,目前已奖励了85名全县梨产业发展的先进典型。

曲宪忠几次因脑梗塞住院,干部群众都劝他多休息,可他放心不下梨园,病情刚好转就又赶回威县。

2022年12月,因前期脑梗塞多次住院还没完全康复的曲宪忠,又一次瞒着家人来到威县,考察梨园、调研有机肥厂,一起筹备梨产业总结表彰和工作部署大会,天天忙得停不下来。

12月18日,曲宪忠回到石家庄,准备休整几天再来。孰料身体突感不适,随即住院就医。

治疗期间,曲宪忠每天通过电话和威县有关领导商讨梨产业发展大计,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

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未完成的工作,拉着威县领导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2023年1月9日,曲宪忠病情突然恶化,因心肺衰竭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7岁。

威县梨产业协会会长刘明亮谈及过往,哽咽不止:“曲老太累了!”

曲宪忠生前在威县的办公室里,挂着梨农送来的一面锦旗:梨财神。

整理遗物时,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2013年1月曲宪忠刚到威县时写下的一则“自训”:“我来威县要力争做到‘四负责、四出’:对县委县政府负责、对果农负责、对果树技术干部负责、对果树特别是梨的发展历史负责;出成绩、出经验、出队伍、出干部。”

一诺无悔,他做到了。

2023年1月11日,曲宪忠不幸辞世的第三天,一场追思会在威县从容村外的梨园举行。

天色阴沉,寒风呜咽。成方连片、排列整齐的梨树,仿佛也在肃穆哀伤。

“曲老,一路走好!”前来追思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默哀的人群中传出啜泣声。

“在威县/每一片梨园/都是他葱郁的‘纪念碑’/每一颗‘威梨’/都是献给他的‘金奖牌’”“只要一年一度的梨花白/那就是他/顶着满头银发/走在梨园/畅想又一个丰收的年景”……

4个多月来,许多纪念这位老人的诗歌在网上流传,一些纪念这位老人的主题活动也在陆续举行。

初夏时节,威县10万亩梨园挂满青绿色的梨果,穿行其间,梨园深处翠绿葱茏。

高高的个头、一手老茧,旧T恤、劳保鞋、一条褪了色的毛巾……梨农们总觉得曲老还在梨园里和他们一起忙活。

在百姓心里,曲宪忠没有离去,也永远不会离去。


 

媒体聚焦

Media focus